两个“莎士比亚”,在上海触摸阅读的光亮 世界热头条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也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出生和辞世的日子。在上海,两场特别的阅读活动上,两个“莎士比亚”引领读者看到阅读之于生活的意义。

“上海是我父亲一生中主要生活过的地方。除了有一年左右时间因逃难不在上海,他的职业生涯基本都是在上海度过的。他在上海走上为中国读者译介莎士比亚戏剧的文化苦旅,也在上海经受侵略战争的磨难,锲而不舍地坚持了这项‘民族英雄的事业’。”在闵行城市书房吴中路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理事、翻译家朱生豪之子朱尚刚与国际莎士比亚学会执委、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杨林贵围绕“朱生豪与莎士比亚的缘”,为读者带来闵行区全民阅读周系列“一书一世界·书房有约”首场活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35年在上海的文化出版界被称为‘翻译年’。上海各大书局纷纷组织力量,译出多种世界名著。当时世界书局的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对我父亲的才学比较了解,建议他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父亲对莎士比亚一向十分喜爱,清楚了解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加上他当时正需要有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因此欣然接受了建议。”朱尚刚的讲述深情动人,“父亲写信给当时在中央大学英文系读书的胞弟朱文振商议此事,文振叔曾听说日本人因为中国没有莎士比亚译本而讥笑中国文化落后,因此大力支持他的决定,并把这一工作推崇为‘民族英雄的事业’。这大大增加了父亲译莎的决心。在给我母亲的一封信中,他说:你崇拜不崇拜民族英雄?”

朱尚刚、杨林贵的讲座同时在线上直播,“书房有约”征文在活动中发起。30家“小而美”的城市书房遍布闵行14个街镇、工业区,成为居民家门口的阅读好去处。4月23日,“阅游巴士”首次发车,这一全新“阅读+行走”品牌将城市书房与文旅体验点联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寻常事、开心事。主办方希望通过征文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城市书房,体验书香。征文获奖者将获得作家榜《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等图书礼物。

在黄浦区思南公馆,“触摸逆光 让世界阅读中国——无障碍国际文化交流年”启动。上海第一家残疾人友好书店“新华书店·逆光226”将小书车从南昌路推到思南路,邀请读者翻翻各国的盲文书、盲文绘本,感受阅读“无障碍”。

“触摸逆光”系列活动贯穿全年,围绕各国文学经典举办无障碍阅读沙龙,第一场活动品读的对象也是莎士比亚。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谈瀛洲与盲人作家刘芳、上海外国语大学访问教授dominik pietzcker围绕“当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畅谈中英文学互鉴、阅读对残障人士的影响、城市无障碍阅读环境提升等话题。

活动以中英双语及手语同时展开,“新华书店·逆光226”名誉店长、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韩颖带着导盲犬“安安”来到现场。她感叹:“视障者能与书店、阅读产生这么深的关联,要感谢科技赋能的时代,感谢包容的社会环境。”

另一位嘉宾是亚洲第一位登顶珠峰的盲人张洪。3月底,为拍摄“触摸逆光”系列活动先导片,张洪第一次走进“逆光226”这家特别的书店。张洪告诉在场读者,自己21岁时因突发青光眼失明,43岁结识登山家洛则,有了登顶珠峰的梦想。当时,洛则讲起登山过程中的艰辛和登顶珠峰的激动。张洪问:“有没有盲人登上过珠穆朗玛峰?”洛则回答:“有啊,美国盲人艾瑞克上去过。”2021年5月24日,失明25年的张洪从珠穆朗玛峰南坡成功登顶,成为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登顶珠峰的盲人攀登者。

“我喜欢读书,眼睛看不见以后,一开始,爱人会在晚上不忙的时候,把书上的内容一句一句读给我听。由此,我学会了在声音中捕捉大师作品里的节奏与诗意。后来,有了有声书等更多‘无障碍’阅读的方式。”张洪说,“对我来说,阅读就像用手去触摸这个世界,就算眼前一片漆黑,仍然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亮光。”

活动上,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的孙科弥与英国戏剧表演老师用双语朗诵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仲夏夜之梦》。在莎士比亚的诗句里,流淌着阅读对每个人的平等……

本文作者:施晨露